2019-11-25来源:繁荣 阅读:0 |
1961年7月生于江苏兴化。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、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、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、江苏文德山水画会会长、江苏省国画院、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。 作品先后参加国际和国内多项艺术展览并被收藏、获奖、发表和出版,获江苏省首届美术节中国画展铜奖、江苏省工笔画展铜奖、纪念延安“讲话”60周年江苏美术作品展银奖、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奖赛优秀奖、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铜奖、江苏万里写生作品展铜奖、日本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、第六届艺术节中国画展优秀奖,2006年获得江苏省第四届山水画展金奖,2006年被评为江苏优秀青年国画家,2009年获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书画展银奖,三次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,2010年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“最佳成就奖”,2011年获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金奖,2012年入选傅抱石奖30人作品展,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,2015年1月获政府特殊津贴。2015年6月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美术提名奖。 湿笔运色,水墨点染,这让我联想到了晚明的没骨山水画,然而再看却似是而非。我们总好像能从一个人的作品中读到一些熟悉的影子,如积墨、泼墨、破墨等等,过渡纯熟,使人眼花缭乱。他在纵观全局的把握上,却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山水画。他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诠释着对自然的感悟,又妙造自然,他就是湿墨山水画的代表张兴来。 我早就想为他写点什么,我们相识已久,对他的作品似乎更熟悉些。他从黄瓜园走出来已有三十余年,在艺术之路上一直是马不解鞍,有着过于执着的绘画理念。在江苏长大的他,虽受新金陵画派的影响颇深,傅抱石、钱松喦、亚明、宋文治、魏紫熙、陈大羽、张文俊等等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自我抒写,对艺术感悟和实践的品格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里,心向往之,追随着前辈的步履,他乐在其中,然而他对艺术的态度似乎不满足于这一切,他常说:“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创造,没有创造何谈艺术。”并用“不重复别人,亦不重复自己”的一种绘画上的信念作为对自己的要求,这让我想到了石涛“我自用我法”的豪言壮语。 张兴来的写意山水,亦如石涛诗中所写那般“变幻神奇懵懂间”。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和审美能力解构了传统山水画中的皴、擦、点、染等技法。在他的画中,横峰侧岭皆无清晰的骨线勾勒, 皴法也并不只是服务于阴阳向背的表达,他集线成面,将其与山体的结构合而为一,笔笔相生,一气呵成。纵横交错的线条时而晕染于大片的墨迹中,只留下渍痕斑驳的肌理。令人称奇的是,在水墨淋漓的用笔中,却因为这些肌理效果制造出了干涸皲裂的观感,温润之余不失古朴浑厚。似在描绘山林沧桑岁月长,又仿佛云开见光,影布于石上。 清代范玑曾言“人知无笔墨处为虚,不知实处亦不离虚,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,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。”此言甚是。从无到有,由实转虚的过渡,在张兴来的笔下水到渠成,意味无穷,令人不知不觉跟随他的笔墨走入另一方天地。“山似梦雾,石如云动”,水气逐渐在眼前弥散开,参差披拂的树枝构建出无数个交错的层次。似幻似真的观感仿若鸿蒙初劈,叠嶂层崖间的屋宇恰到好处地化解了寂静萧索之感,透露出人间的烟火气息,使得他的山水画不仅有可行可望的青山古道,亦有可居可游的幽然情趣。 风格即人,观张兴来作画,便知意在笔先,胸中逸气于磨墨展纸间,仿若天然流淌。解衣般礴,须臾间情与境会,造化之美与笔墨技法的造诣堆叠交错,待到落笔时此山已非彼山,而是他心中意象的投射。他将中国画意到笔不到的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。逸笔草草之间,四时晴雨,咫尺千里已在画面中呈现。 然而透过他的一线一墨,我们似乎看见了自然山水在他心中的些许投影,一隅一步皆成景,没有高山仰止的车马劳顿,只有瞬间感悟的长久定格。清代方士庶说:“以心造境,以手运心。”张兴来独具匠心的笔墨运用,轻而易举地越过空间的藩篱,也并不拘泥于形似,剪影,负片一般光怪陆离的画面层次,是立体空间转向二维平面的大胆尝试,他于天地之外,为我们“别构一种灵奇”。 造化的神秀在他的笔下得以提炼升华,他对于点、线、面的运用不仅能表形达意,更兼具装饰美感,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,将笔墨运用的如此融洽,非炉火纯青而不能为之,几十年如一日的笔墨蒙养,他如沈宗骞所说那般 “胸襟与识见并高,腕势与心灵日进。”这便是我熟悉的张兴来,在不断自我超越的道路上日臻完善,让我们一同期待他日后的创作。 责任编辑:王洁 |